非凡之路偏好苏格拉底的思辩哲学重在思辨这一口!

 非凡之路偏好苏格拉底的思辩哲学重在思辨这一口!

苏格拉底认为敬神是一门求与供的学问,求己之所无,供神之所需,是人与神之间的交易。神是赐予者,人以什么好好报答他们?人尊敬神,荣耀归于神。苏格拉底的哲学辩论是用思和立言的方法。思方面用辩证法,教人怎样分析问题,如何从大问题中找小问题,再由小问题中找更小问题,如剥笋皮,一层一层,达到最里面的笋尖。立言方面,第一步,告诉人一两个实例不足以成界说;第二步,指出界说的性质如何;第三步教人如何下界说,怎样用辩证法求一物的本质,即基本元素,以构成一物的界说。伦理学方面,苏格拉底:"虔敬是否因其为虔敬而喜见于神,或者因其喜见于神而为虔敬?"这个问题成了后世伦理学的一个大问题。引起了道德价值问题,或道德上行为的标准问题。到底道德本身有其内在的价值,或者其价值是由外面加上去的?道底道德上行为有天然标准,或者是其标准是人定的?譬如一人做了一件正当的事,是否此事本身就是正当的,或者因为人家都说此事正当、都要他这样做,此事才成为正当的?苏格拉底把虔敬认为是正当的事的一部分,把宗教置于伦理的基础之上。苏格拉底一生都在寻找智过于己的可反驳他的人,他先访政客,再访诗家,再访艺人,得出同样结果:他们或是无所知,或是所知莫能过于他自己;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小优点远被其自负抵消干净。他无所知,而自知其无所知;他们无所知或所知者微,却幻想无所不知。苏格拉底并不过分聪明到能猜想的境界是好是坏;但他确信失职是坏事。苏格拉底认为如果自己被无所不知、慢神信新神、蛊惑青年等莫须有的名义处死,那说明死并非坏的境界。死或是长眠,或是到另一世界,亡过灵魂聚集的地方,那里能会见古英雄,那里也有公正的审判官,那里是不朽不灭的境界,其中没有因持不同意见而被处死刑的恐怖。死的境界有二:或是全空,死者毫无知觉;或是如世俗所云,灵魂由此界迁居彼界。足见每一个人,面对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,面对死亡的期冀会选择依附宗教,苏格拉底也如此。苏格拉底认为很多人,对他人、对己显得有智慧,那只是自认为有智,其实不智。苏格拉底每次辩论后盘算:"我是智过此人,我与他同是一无所知,可是他以不知为知,我以不知为不知……我不以所不知为知。"再访比他智慧著称的人……结怨于辩者不善之流,最终难免被妒忌被构陷被不容忍。诗人因会作诗,其他方面便自为智在人人之上,成了出类拔萃人物。苏格拉底认为好艺人和诗人犯同样错误,因一技之长,个个自以为一切都通,在其他绝大事业并居上智。这种错见反而掩盖了他们固有的智慧。在面对神的谶语:人应保持自我操守,不似彼辈之智,亦不似彼辈之愚呢?或是效他们之亦智亦愚?苏格拉底最终选择:还是保持故我好。苏格拉底:凡职位所在,无论出于自愿所择,或由于在上者委派,我想都必须坚守岗位,不辞行险,不顾一切,不计性命安危,宁死勿辱。士可杀不可辱!苏格拉底:怕死非他,只是不智而自命为智,因其以所不知为知。没有人知道死对人是否最好境界,而大家却怕死,一若确知死是最坏境界……。你们专注于尽量积聚钱财,猎取荣誉,而不在意、不想到智慧、真理和性灵的最高修养……。德性不出于钱财,钱财以及其他一切公与私的利益却出于德性。苏格拉底:因我深信不曾害人,我也决不肯害己,我不承认应当吃亏、堪得受罚……。你们听我省察自己和别人,是于人最有益的事;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。译为: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!(配图:照片高度、自拍美图、戴泽先生书画)





评论
热度 ( 2 )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